内容

虽然退休给个体带来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反应,但大部分个体在退休适应中的心理变化具有普遍性的特点。艾茨雷(Acthley2000)在大量研究基础上,提出了退休的六阶段理论。

阶段一:退休前期。这是真正退休之前的一段时期,个体脱离实际的具体工作场所,为退休做精细的计划和准备。

阶段二:退休期。此时个体已经不再参与付报酬的工作,可能会选择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度过此阶段。方式一是“蜜月期”。个体的行为和感受类似于度蜜月,觉得自己在享受无限制的休假,男性和女性都忙于他们之前无暇顾及的休闲活动,特别是旅游。方式二是“有计划的即刻退休”。除了工作之外有积极且充分时间规划的个体更可能选择这种方式。他们在退休之后,很容易就制定出轻松且繁忙的活动日程。方式三是“休息和放松”。曾经工作非常繁忙,几乎没有私人时间的个体很可能选择这种方式。退休之后的前几年,他们的活动非常少,几乎不做什么,尽情休息和放松。退休几年后,他们的活动又会多起来。

阶段三:幻灭期。这是一段并不轻松的时期。个体休息、放松一段时间后,有人会感到失望、迷茫、痛苦和沮丧。成就感的缺失、丧偶、被迫迁移等创伤性事件都可能引发这些消极的情绪。

阶段四:重新定向期。这阶段的目标是为个体设计一个满意的、愉快的退休生活。此阶段个体开始审视之前的退休经历和体验,提出改善退休生活的新构想。个体往往积极参与社区活动,形成新的爱好,搬到适合自己消费水平的居住地等。

阶段五:常规的退休生活期。这个时期是形成退休生活的最终目标的时期,即形成舒适且具有激励性的常规退休生活方式。这种生活方式一旦形成,就会持续多年。常规退休生活期实现的时间存在个体差异,有些人退休后不久就能完成,有些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
阶段六:退休终结期。此时,退休角色和个体的生活变得没有太大关系了。老年人由于疾病和瘫痪等因素而无法独立生活时,无法独立生活的角色成为老人们的主要关注点,退休事件对个体不再造成困扰。[1]


 参考资料



[1] 李晓东主编.发展心理学[M]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3,211-212.